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习心语

交流丨司伟: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

2022年年末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在深刻把握人民群众食物需求结构变化的基础上,践行大食物观的具体要求,对新时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

食物供给体系的变化,折射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后,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食物短缺。1978年之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我国才逐渐摆脱食物短缺。在那样一个时期,食物问题几乎就等同于粮食问题,当时中国居民的食物消费以粮食为主,目标是有的吃,填饱肚子。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城镇化水平提升,居民收入增加,中国居民直接粮食消费量呈减少趋势,粮食用作饲料原料的比重在增加,而且蔬菜、水果、水产品等非粮食物稳步发展,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更加多样化,目标是营养与健康。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从食物系统的角度审视中国的农产品供给。以大豆生产为例,大豆产量占四大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不到3%,单纯从数量角度考虑,要提高我国粮食总产量,直观来看,重点不应该是大豆。然而,若从系统观点视之,大豆压榨而成的豆粕是中国畜禽养殖业重要的蛋白饲料来源,水产养殖业发展也依赖豆粕。畜禽产品的消费带动了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了对饲料粮,尤其是蛋白饲料粮大豆的需求。并且,畜禽、水产养殖业发展关乎中国居民能否吃得营养。因此,大豆是中国食物系统中的一个关键农产品。推动国家农业食物系统转型,对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进一步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和国民营养健康水平而言至关重要。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依托资源禀赋与技术创新之力。解决吃饭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有限的耕地,而要在观念上从先前的“向耕地资源要食物”转变为“向国土空间、水域和海洋要食物”。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从全球视野审视我国的粮食与食物供给。中国的粮食安全是世界的粮食安全,世界的粮食安全也是中国的粮食安全。自2004年农产品贸易首次出现逆差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持续扩大。从食物营养看,我国营养自给率不断下降,动物蛋白缺口数量巨大。此外,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须立足全球视野,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农业走出去,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促进食物进口来源的多元化,提高重点进口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可靠性。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须充分保障全产业链的食物安全。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需要保障“科研—投入—生产—流通—消费”全产业链的食物安全,并以食物产业链为载体向前拓展到微生物资源、动植物种质研发和要素投入,向后延伸到食物流通和消费。通过在加工环节和消费端做减法,加工环节减少粮食损耗,消费端减少食物浪费,扩大拓宽“无形粮田”。此外,要制定针对性的消费引导和营养干预措施,加强健康教育、膳食习惯培养,推动国民膳食结构从“有的吃、吃得饱”向“吃得丰富、平衡、健康”转变,引导消费者观念与行为转变,不断促进生产、消费、营养、健康协调发展。

(作者:司伟,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