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不断提高政治理论学习质量,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宣传阐释,紧密联系改革发展实践,不断提高理论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今年4月“学习路上”理论学习微信平台上线“你问我答”栏目,组织专家教授、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对师生提出的理论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切实把创新理论和师生困惑讲准、讲活、讲深、讲透。“你问我答”第一期重点聚焦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内容,共整理推送20余组问答;第二期重点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回信精神,共征集10组问答,在师生中收到良好反响。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16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这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全校师生的思想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二级党组织中心组成员针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认真学习深入思考,结合实际开展调研,加强正面引导,及时回应关切,深度解读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你问我答”的形式交流学习心得。近期,“学习路上”将陆续推送“你问我答”第三期内容,敬请关注!
作答人:井天军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副院长
问题: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推动下,如何为新发展格局下的全面乡村振兴培育数字农业创新人才?
回答:推动农业农村融合发展,离不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智能农机装备等新的增长引擎,并需要推动现代服务业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同时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进而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农业农村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数字农业产业集群。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而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首要是人才支撑,为此必须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此,我们应全力在教学中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服务数字农业与数字乡村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具体在实施中,首先围绕数字农业构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优化学科布局,形成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助推器,以电气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通信工程为支撑的“感、移、云、大、智”数字农业创新人才专业体系。通过大类人才培养改革,优化涉数字农业专业的课程体系,夯实工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与解决复杂数字农业技术问题能力为导线,持续改进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
进而由科技独立自主的要求出发,促进科教融汇,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了兴趣牵引、应用引导、科研训练、竞赛提升的创新能力提升与实践技能训练体系。以兴趣为牵引,从入学参加跨专业创新社团活动、URP项目,延展至高年级国家级与市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计划,融合教师科研项目,实现由导师引导到自主学习过程的转变。
此外,适应数字农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落实产教融合,选取一批现代化的数字农业企业,如无人机、农业机器人、农业物联网、无人农场、植物工场等新型农业企业,逐步开发课程模块,建设成为校级实践基地,为专业认知、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提供实践基地,深化产教融合后对学生生产实际问题与复杂工程问题的理解层次,建立以数字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为导向,以解决数字农业创新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