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习心语

征文选登丨邓莹:无私无畏,以身献农解民忧——记辛德惠院士

作者:邓莹,资源与环境学院2022级本科生

辛德惠.jpg

1973年7月,北京农业大学某办公室。“周恩来总理有指示,让我们北京农业大学负责攻克盐碱地这个难题。现在,学校派你们几位青年教师去盐碱地重灾区河北曲周建立治理试点。为了给华北人民做点好事,给国家建设出些力气,这场苦战、恶战,我们一定要打赢!”王观澜校长神情严肃地盯着面前几个书生气的青年,没有人说话,但眼神里闪着坚毅的目光。

从校长办公室出来后,42岁的辛德惠立马回家收拾行李。这趟曲周之行他早有预料。专门研究土壤的辛德惠自然知道曲周,这个全国盐碱危害最严重的地方。多年来,曲周人战盐碱,求生存,却始终无法改变“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的穷困面貌,多年来,当地农民依靠熬盐为生,粮食非常短缺,群众必须吃国家救济粮才能勉强度日。

曲周白花花的盐碱地让辛德惠想出了神,不觉妻子刘一樵已经站在了自己身边。“德惠,我已经听说了,这次治理曲周盐碱地是国家的命令,我也清楚曲周百姓的苦难,你好好上前线战斗,家里有我,你不要担心。”刘一樵故作镇定地激励丈夫,但她颤抖的声音难以掩饰内心的不舍与担忧。

辛德惠将妻子拥入怀中,他何尝不舍得妻子儿女,但身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的心灵深处根植着这样的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支配了我的一切,形成了我的基本认识和实践的指南:个人对社会的关系是贡献与牺牲,而社会对个人的给予是激励和鞭策。”所以,他不得不牺牲小家的天伦之乐,换取大家的幸福安康。去曲周鏖战“盐碱魔”,他必须付出一切取得最终的胜利!

不久,辛德惠和同事们来到了河北曲周,为了加快科研进度,他们毅然决定扎进盐碱危害最严重的张庄。此时的曲周连降暴雨,正遭遇几十年不遇的涝灾。据1997年编撰的《曲周县志》记载,仅在1973年7月28日这一天,“最大降雨量达500毫米以上”,“大面积积水一尺至二尺,深处三尺,房屋倒塌,电话中断,道路不通。”雨涝成灾,积水围村,顶着风雨,辛德惠和大家一起挽着裤腿、趟着泥水进了村。

村民们心疼这群不辞辛苦赶来帮助大家的农大老师,主动把村子里最好的房子腾出来给他们住。辛德惠看着这些全村最好但仍然漏雨、漏风、漏碱土的“三漏房”,吃着又苦又涩的棒子面、杂面和红薯面,心里燃起了一把火:“治理不好盐碱地,我一辈子不走!”

生活上的困难没有难住辛德惠和同事们,但要开展工作还是比想象中难得多。用砖头垒垛当实验台,用塑料布遮挡仪器防掉土,用手攥,用嘴尝测盐分,工作上的一切困难他们都竭尽全力去解决。农大老师们早起吃一点饭带着干粮,那时候还没有暖壶,连水都没得喝,中午在地里啃三合面窝窝头,啃完以后下午继续干,天黑以后才走。嘴上起泡,手上起泡,身上起泡,百姓叫他们“三泡”老师。

起初,村民们一直在观望:“就这么几个书生能改碱?多少年了,一拨拨人都说来改碱,井打了,井填了;沟挖了,沟埋了;人来了,人又走了。可盐碱地还是盐碱地。”但是这些农大来的“三泡”老师们却和其他人不一样,他们是真的在埋头苦干,拼命硬干。渐渐地,在农大老师的带动下,曲周农民纷纷加入到改土治碱的行列,他们一起挖土平地,打井抽水,开沟修渠。

在日复一日的苦干下,辛德惠的膀子上晒出了大泡。生产队的老张伯劝他别干了,休息几天,他只是憨厚地笑笑说:“没事,越晒越结实。”多年来,辛德惠都保持着记笔记、写日记的习惯,在文字里,他磨炼着自己的思想,坚定着自己的意志,不断思考,关心生产实际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在低产、贫困、落后的地区工作,辛德惠早已积劳成疾,可身体上的病痛不能阻挡他治碱的道路,在日记里他写道“甘之如饴,乐此不疲”。他将精力全部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上,忘了自己,忘了自己的家庭。

付出是有回报的。在实际观察勘测中,农大的青年科教工作者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查明了曲周盐碱地成因和类型:属于大陆盐碱化浓缩型,在盐渍土中以盐化为主。由于长期受蒙古高压反气旋形成的强大季风的影响,春旱秋涝造成土壤的季节性积盐-脱盐过程的更替,盐分在土体和潜水中频繁交换,从而导致了土壤的盐化和地下水的矿质化。夏涝抬高了潜水层,春旱加剧了土壤水分挥发,使这一情况越来越加剧。同时土地高低不平和缺少肥料也是形成盐碱化的重要因素——这些研究在后来扩展丰富成为“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理论。而在理论形成之初,他们即提出从地下碱水入手,以“浅井深沟”为主体,农林水并举的综合治理方案。这也是后来黄淮海中低产田改造的第一声春雷。

然而,此时正处于“文革”后期,国务院在河北获鹿县召开科学大会,辛德惠代表大家带着改造盐碱地的“浅井深沟体系”材料参加大会。当讨论曲周试验点的报告时,有人质疑:“不就是打打井,挖挖沟嘛,难道这也算科学?”还拿出外国的研究来否定曲周的研究成果。辛德惠没有畏惧,而是针锋相对:“河水深层水资源有限,超量开采会采大于补。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又会破坏生态平衡。而打浅井,开采浅地下水,可以旱涝盐碱兼治,一举多得。”

会议结束,辛德惠的据理力争被视作和上级唱“对台戏”,被勒令“悬崖勒马”。辛德惠和同事们并不害怕,依然“顶风”而上,坚持他们的“浅井深沟体系”。

事实证明,他们是正确的。1974年的春风吹到曲周的时候,张庄第一代试验区400亩重盐碱地上,小麦长势良好。秋天,小麦亩产达到200斤,在这片几近颗粒无收的碱窝里,居然达到了曲周最好年景的最高产量。1978年,曲周以王庄为中心建设第二代试验区。1979年,第一代试验区粮食亩产达到602斤。看着辛苦一年得来的丰硕成果,辛德惠不禁泪流满面,终于,曲周人民的幸福生活有盼头了!

1980年,经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会考察论证,认为曲周试验区的科技成果是有效的、可靠的,于1982年确定了该基金会在中国的一个最大的农业项目——曲周县北部1.87万公顷盐碱地综合治理区的外资项目。

1988年7月28日,国务院隆重表彰奖励了开发黄淮海平原的农业优秀科技人员。辛德惠等16位科学家,获得一级表彰,并与石元春等9位科学家作为一级科学工作者代表,在北戴河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93年,辛德惠作为主要参与者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科技界骄傲地称其为农业界的“两弹一星”!

后记

“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身为一名资环学院的学生,不论是在专业开设的资环概论的课程上,还是去西区参观资环学院时,我都接触到了曲周精神。深入了解后,我感触颇深。曲周之变,堪称奇迹!从昔日寸草不生“盐碱滩”到今日沃野千里“米粮川”,我们中国农业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用智慧和汗水在曲周大地上书写出科教兴农的恢弘诗篇,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树立了杰出样板,凝结成的“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曲周精神,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知识分子到农村一线建功立业,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所以,我查阅了“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项目主要参与者辛德惠院士的相关资料,斗胆记述了他在曲周的一些经历,辛德惠院士献身为农,忘我无我的伟大形象早已深入吾心,我希望更多人能够多了解这些为了人民奋斗终身的英雄。

当下,乡村振兴的战鼓已经擂响。在我国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三留守”人群关爱等许多问题亟待攻克和解决,我们农大学子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弘扬和传承曲周精神,用所学所长为农民谋幸福,为乡村谋振兴。“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会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以吾扶农兴国,许君华夏盛世。我相信,中国广大的乡村地区,必将在我们的奋力拼搏下,走向最终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