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菡,人文与发展学院2020级本科生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山随日昳,青烟岫玉,农村的画卷美不胜收。“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农业的发展历经千年浮沉。“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民谱写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农耕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脱贫攻坚已经取得胜利,中华儿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其中也不乏农大人的付出,在乡村振兴这条路上,一代又一代农大人不忘初心、身体力行,为中国人民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在一次又一次实践中解民生之多艰,升华乡野情怀,谱写稼穑之歌。
筚路蓝缕,先老一辈农大人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用科学改善人民生活。曾经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手握测量尺,脚踏黄土,在曲周盐碱地上穿行,横七竖八的沟渠边,稀稀疏疏的麦田里,都能看见他们的身影。他们来自农大,是曲周盐碱地的治理工。曲周治碱是农业领域的“两弹一星”。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曲周极度低产、寸草不生,石元春教授这样描述:“沟渠纵横无序,田块七零八落,不多的几块麦田里,散落着一些早衰的麦株。麦田里片片白花花盐霜,像天上浮云,时淡时浓,飘忽不定……这里没有麦浪,只有满目的苍凉。”学者们住着漏风漏雨漏土的房子,与家人分离,日复一日地调研,他们立下誓言:“治不好碱,我们就不走了!”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执行力让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村民们最初不信任大家,后来被青年教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为国为民的情怀打动,最终打消了顾虑。石元春、辛德惠等学者深挖沟渠,以水压盐,随着科学技术的利用和种植技术的推广,23万亩盐碱地变成米粮仓,曲周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其治碱的经验也可推行至世界各地。曲周盐碱地不复存在,农大人治碱过程中淬炼而出的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曲周精神永不褪色。这一时期的他们,也只是和你我同龄的年轻人。他们以青春之热血和无畏为三农事业奋斗着,也感染和指引着一代代青年树立远大志向,继续砥砺前行。几十年来,农大人坚韧乐观、扎根乡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带着专业知识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赴汤蹈火。
薪火相传,农大学子情系乡土、志存高远,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现在的农大,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将曲周治碱的故事改编成校史剧《稼穑之歌》,用戏剧讲述老一辈农大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故事,展现农大人教民稼穑的人文情怀,让更多人所了解。一次次戏剧冲突,反映出曲周治碱的不易;一个个角色演绎,凝聚着农大学子对先辈的敬意。在一届一届戏剧团成员的表演下,《稼穑之歌》有了新的活力,曲周精神也不断传承。现在,我们通过暑假社会实践将《稼穑之歌》传播到基层。“咱们中国农业大学的校史剧,就是要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我们剧团成员与实践地两委联系,组织村民收看剧目,真正将基于河北曲周农大人改土治碱的稼穑史诗故事带回其源头。
“只有当一片土地能养活全村人的时候,它才有存在的价值。”只有当我们所学的知识能适用于多元社会的时候,它才有研究的意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我们通过书本和实践去认识世界,也应利用书本和实践去改造世界。
在农大,还有一群人,他们扎根科技小院,从小麦、玉米到如今的绿色农业,都离不开农大师生的付出,实地调研、搜集一手资料,农大师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检验所学知识。曲周实验站汇聚了老一辈农大人的汗水,而如今它转型为科技小院,又吸引着年轻一辈的农大人。使命传承,调研的步履不停;青春接续,为民的初心不改。到如今,我校已经在北京、内蒙古、云南等多地建立科技小院,担当起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
后生可畏,我们这群农大人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更应将青春年华献给兴农事业,谱写出我们的“稼穑之歌”。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科技的发达带来了农村的日新月异,我们也在不断进步,生于锦绣年代,我们披星戴月,更应将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之伟业,青春不是桃面鲜衣,也非丹唇柔膝,而是知你身在何处,懂你心向何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我们更应该认识到自己作为农大学子的使命。我国在“三农”事业上还面临很多困难,各个方面还需要我们去探索。我们有自信成为更具创造力的青年,去面对更多的发展困境,这种自信来源于我们见识过世界的开阔,来自于祖国强大带给我们的底气,更来自于我们受过高等教育。我们接受教育,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学识,也不是在与别人的攀比中找到自信,而是会利用更新颖的办法去解决难题,用更科学的知识去了解世界。鲁迅先生曾言:“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已兴起。”愿吾辈青年敢于创新、勇于创造,带来三农之辉煌与中国之富强。
“田野处处翻麦浪,路渠纵横田成方。绿树成荫掩新房,农家小院笑声畅...... ”这就是我们的稼穑之歌!希望我们都能常怀少年意气与胸中山河,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自己的力量,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